
RE-THINK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之揚。關立衡攝
在海風吹拂的台灣海岸線,一場超過十年的環保行動正悄悄翻轉人們對垃圾的想像。從一張外籍友人的照片開始,黃之揚和RE-THINK走過千場淨灘、推出創意圖鑑,更串連社區與政策改變,讓海洋廢棄物不只是環境問題,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生活風格革新。
飛機準備降落桃園國際機場之際,台灣海峽的水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奔湧向岸邊的沙洲、沙灘、潟湖而來。這幅獨屬於台灣的海岸風情畫,每年卻得面對各地漂來的1800噸垃圾,這也是RE-THINK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以下簡稱為RE-THINK)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之揚投入10多年心力的課題。
「守望海洋落日計畫」,來自十多年來的心底願望
今年6月,邁入第21屆的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揭曉得獎名單,黃之揚提出的「守望海洋落日計畫」就是其一。他可獲得獎金和培育資源,讓他心心念念的夢想逐步實現。
走進RE-THINK位在台北市羅斯福路的辦公室,身形瘦高、談吐邏輯清晰卻又夾雜幾分「中二」幽默的黃之揚迎面而來。很難想像,他的出身和海洋沒有太大關係。今年35歲的他,從小在台中長大,大學就讀高師大英語系,卻在服外語專長替代役時,意外翻開人生另一篇章。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20歲出頭的黃之揚,在學校認識外籍英語教師古爾柏(Daniel Gruber)。兩人閒聊時,黃之揚意外發現,古爾柏時常上山下海,去過許多他這個台灣人20多年來都未曾造訪之地。
外國友人一句話,讓他義無反顧踏上淨灘之路
有一次,古爾柏到小琉球游泳,卻發現那裡垃圾很多,讓他游起泳來十分不自在,於是隨手撿了一包垃圾,並拍了張照片與黃之揚分享。黃之揚有些驚訝問他,「你為什麼要幫台灣做這樣的事情?」古爾柏帥氣回答,「This is your Taiwan, but this is my earth.(這是你的台灣,但也是我的地球。)」
這段話迴盪在黃之揚心底許久,後來他更跟著古爾柏深入了解許多在地環境議題,並把古爾柏撿拾垃圾的照片發佈在社群媒體上,意外引起不少台灣人關注。黃之揚開始思考,「是否不要讓這份感動只流於社群貼文的按讚和留言,而能集結成一場社會運動?」

2013年,甫退伍的黃之揚和古爾柏發起第一次淨灘,不僅成功帶起風潮,更喚起不少在地民眾熱情,吸引人百人參與。於是,他們在短短半年內又籌劃超過10場淨灘運動,有近3000人共襄盛舉。
從淨灘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海灘就是「海洋垃圾收容所」,彷彿人類的歷史都呈現在海灘上,舉凡機車、棉被、枕頭、公廁設備。但這也讓他們發現台灣複雜的廢棄物問題。
正式成立協會,進一步連結在地參與者、擴大影響力
「過去RE-THINK在網路上成立粉絲團,比較像是志願發起性質,沒有任何收入,只能用正職工作下班時間,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2017年,黃之揚發現,這份影響力不只真實存在,而且必須擴大,於是決定成立協會。
成立協會後,RE-THINK的業務不再只是發社群貼文、辦淨灘活動,而是建立規模更龐大的社群網路,連結在地參與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找到存在的意義,也就是透過設計、創意與創新,讓大家看見環境議題的真實樣貌,」黃之揚強調。
例如,當時有海洋生物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發現海龜鼻孔裡卡了一小節吸管,歷經痛苦掙扎,用鉗子拔出後,卻發現吸管長達15公分,畫面令人觸目驚心,使全球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聲量暴增。
於是,黃之揚向RC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王俊凱提案,希望對方支持RE-THINK繼續做淨灘,但對方卻「嗆」他,「淨灘是個永無止盡的工作,就像薛西弗斯(Sisyphus)搬石頭一樣,問題並不會真正被解決,」這一席話,聽在黃之揚耳裡,雖是一記重擊,卻也開啟海洋廢棄物被關注的另一種可能。
花百萬製作《海廢圖鑑》,以創新方式喚起世人對海洋垃圾重視
該怎麼喚起世人對海洋廢棄物根源的重視與認識?曾是寶可夢迷的黃之揚觀察,號召眾人淨灘,與民眾蜂擁上街抓寶場景如出一轍。因此,他決定製作一本《海廢圖鑑》,以創新形式討論海洋廢棄物問題。
而黃之揚對《海廢圖鑑》的構想,是好玩,像寶可夢一樣能360度旋轉的圖鑑。為落實想像,他找來簡訊設計合作,在攝影棚中放置蛋糕旋轉盤,並把101種海洋廢棄物放在上頭,每轉10度角,就拍一張照片,照片去背後,再拼成360度的圖像。
從網站架構、設計到上線,《海廢圖鑑》約花費100萬元。「這是極低成本的公關操作,但話題性十足!」黃之揚分享,《海廢圖鑑》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日本GOOD DESIGN、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未來教育台灣100 Top 10肯定,把海洋廢棄物問題帶到另一層次。

大力支持該計畫的王俊凱則觀察,藉由改善社會議題的溝通,讓海洋垃圾、資源回收的文宣、教材變得更美觀更有趣,不僅可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更能從觀念上提升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從根本改善環保問題。
疫情來襲,關注重心拉回製造海洋垃圾的源頭
就當《海廢圖鑑》跨越國界,成功引起國際對注入台灣觀點的海洋廢棄問題重視同時,衝擊不少非營利組織營運的疫情卻悄然而至。但RE-THINK依然沒有停下腳步,進一步把垃圾議題的關注,由末端處理拉回都市源頭。
黃之揚解釋,疫情期間由於三級警戒禁止內用,外送、外帶興起,使相關垃圾數量瞬間暴增,「如果可以把都市循環做得更好,就能大幅有效降低垃圾進入海洋的風險。」
換言之,如何從生活層面提供認知和行為的改變,成為RE-THINK後來強化且極為核心的概念。
與產官學皆有合作,推動改變卻不忘初心
同時,RE-THINK也繼續從官方、學術、產業界三管齊下,進一步推動改變。
例如,他們和環境部合作,推動癮君子行為調查、進行倡議,也和台大機械系教授林心恬合作,製作「環保大對決」系列,讓大眾得以從科學數據比較不同種類的餐具,哪一種最環保。甚至他們還和全家便利商店合作進行循環杯消費者調查,與外送平台Foodpanda推動「環境友善店家」計畫,讓店家提供小份量餐點選項,避免大量廚餘所造成的碳排。
從政策倡議、消費者溝通,RE-THINK的影響力持續擴大,但黃之揚的初心並沒有改變,「我們絕對不會為了推廣產品犧牲原則,而是會和業者共同關注議題,堅持那條底線,」他強調。

而去年,一個最初的夢想又浮現黃之揚心頭。他猶記,10多年前和古爾柏環島淨灘後,不少人稱讚他們做得很好,卻抱怨RE-THINK不到他們所在地淨灘。黃之揚心想,「淨灘不就是拿著夾子把垃圾撿起來嗎?為什麼還要等我們?」沉澱思緒後,讓他意識到,淨灘必須升級。
不過,歷經《海廢圖鑑》的成功後,團隊還能有哪些新梗?RE-THINK團隊發現,即便全台企業、政府、團體瘋淨灘,甚至出現「搶垃圾」情形,但淨灘資源分佈卻和垃圾真實熱點並不相符,顯示很多資源並未被精準投放。
而在都市垃圾源頭尚無有效方式一勞永逸解決的現在,「淨灘雖然聽起來很『土炮』,但卻是目前最有效清除海洋垃圾的方式,這也是一種雖然無法完全有效解決,卻能與之共存的方式,」黃之揚感嘆。
參與KEEP WALKING夢想實現計畫,讓淨灘資源更精準投放
因此,RE-THINK從去年開始,便不斷思考,該如何用更有效率、更聰明的方式淨灘,並以此為題,提出「守護海洋落日計畫」,報名參加第21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期盼認養全台最髒的20處海灘,組織「守望相助隊」,結合社區巡查、環境教育與淨灘行動,打造長期海岸守護網。
但該如何辦到?黃之揚解釋,他們對外倡導,希望有更多對淨灘相關的團體成為RE-THINK分支,一旦RE-THINK獲得資源、經驗,可分享給在地單位,形成「在地守望隊」,拓寬淨灘的範圍。

另外,RE-THINK也計畫進行數據調查,希望在地單位進行淨灘的同時,也能同步記錄海洋廢棄物數據,不只找出該為這些廢棄物負責的單位或企業,也能推動台灣淨灘資源重新再分配。
喚醒淨灘者的「落日感動」,盼成為環境問題解決方案提供者
該計畫取名落日,則是希望參與淨灘的每一份子莫忘落日那一刻的美好感受。黃之揚舉自身經驗為例指出,淨灘是一種神奇體驗,甚至能讓人進入「心流」狀態,心無旁騖撿拾垃圾,進而療癒自己,直到淨灘告一段落,舉頭看見美不勝收的落日餘暉,「那份感覺是難以用文字言喻的。」
展望未來,黃之揚希望,所有人在生活中遇到環境方面的困惑,都能在RE-THINK找到解決方案,進而擴大議題廣度和影響力。
這是一場持續中的戰役,也是一場關於信念的堅持。RE-THINK猶如啟動改變的那顆石子,擲入社會的湖面,激起一圈圈漣漪。當愈來愈多的人願意彎下腰,撿起腳下的垃圾,我們便離真正守護這片海洋的理想,又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