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指數公司總經理陳文練。蘇義傑攝
臺灣指數公司以Plus精神打造ESG與IR議合平台!結合台灣永續評鑑,突破傳統財報局限,連結投資決策與企業治理。
「我們臺灣指數公司英文叫做 Taiwan Index Plus,所謂Plus是我們除了提供傳統指數服務外,也加值推動 ESG 與 IR ENGAGE 平台。」臺灣指數公司總經理陳文練指出,2016年成立以來,國際上紛紛出現許多ESG指數,當時國內雖已有「臺灣公司治理100指數」,但ESG指數需篩選出表現優秀前20%企業,這促使臺灣指數公司著手打造國內ESG評鑑系統。
早期,他們攜手富時羅素(FTSE Russell)推出ESG指數,同時研究台灣ESG評鑑。發現臺北大學長期鑽研ESG,並自2016年起展開企業永續評鑑,這正契合市場與學界的需求。截至2024年6月底,臺北大學與證交所及臺灣指數公司聯手推出13檔指數,其中7檔已成功商品化,ESG ETF等產品規模突破新台幣426億元。
因此,在2024年7月與臺北大學簽訂技術轉讓合約,取得「台灣永續評鑑」技術與所有權。「當市場呼喚更在地化、更貼近投資人需求的ESG評分時,我們引入台灣永續評鑑,讓投資人能從環境、社會、治理三大構面,真實了解企業未來的風險與機會。」陳文練表示。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台灣永續評鑑打造在地化評分模型
與一般永續評鑑以ESG角度評鑑機制不同,台灣永續評鑑定義電子、製造、服務、金融四大產業,模型藉由社會(S)、經濟(E)、環境(E)及揭露(D)等四大構面(SEED),包含22項次級指標與超過300項具體題項,從公司內控與行為準則、人權、供應鏈管理、水資源、碳排放等角度徹底檢視一家企業的永續風險與機遇。
該評鑑方法根據國內外監理政策與準則,結合永續行動方案、公司治理評鑑以及SASB、SDGs、GRI、CDP、TCFD等國際標準。每季均對企業進行重大性事件評估,依據事件嚴重性及企業所採取的因應措施進行扣分,並調整其在社會、經濟與環境三大構面的分數。若企業連續5季被列入觀察名單,則將直接移至黑名單。
評鑑分為2階段:第一次評鑑涵蓋所有當年度8月底前上傳企業永續報告書的上市及上櫃公司,並於當年度11月第三個星期五完成;第二次評鑑則針對隔年度4月底前上傳報告書的公司,並於隔年度5月第三個星期五完成。
此外,每年2、5、8、11月均會進行重大性事件的扣分決議。最終,企業的台灣永續得分率計算方式為:其四大構面總分除以該構面可獲得之最高分,績效評等結果分為8等第。

評鑑結果並非只顯示總分或簡單子指標量化分數,更進一步顯示企業在每個次級議題質性分析。比方針對「水資源管理」,不僅揭露該企業耗水量及管理措施的量化數據,還包含是否有水風險分析、減量計畫落實等質性說明。
「當初向臺北大學不選擇繼續合作,而是購買此技術原因是希望更強化自主性,以及商業性可利用價值。」陳文練指出,有些投信選擇直接購買資料檔案,將ESG評分整合進自家系統做投資篩選;另有保險公司、銀行等機構,則關注受信審核與ESG結合的機會,希望在放款與連帶業務中引用此評鑑成果,應用在永續金融領域。
目前已有逾1,100家上市櫃企業,依據其永續報告書,被納入評鑑體系。為追求更即時、透明的數據呈現,相關單位正規劃將評鑑頻率調整為每年兩次,分別於5月與10月發布最新評鑑報告,並透過專屬平台進行數據即時更新。
一站式「IR議合服務平台」串連ESG風險與機遇
「我們希望在投資端與企業端之間搭建一座高效溝通的橋樑,讓ESG不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而能真實融入股權投資與企業策略之中。」陳文練如此表示。
以往企業與法人機構洽談時,往往需投入大量人力整理資料,重複回應問題層出不窮。為了讓投資人擁有更全面的決策依據,臺灣指數公司建置「IR議合服務平台(IR ENGAGE)」。該平台已於2024年11月進行試營運,於2025年第二季正式啟動,涵蓋法說會服務、ESG加值資訊以及議合媒合等三大核心功能。
平台整合了企業法說會安排、問答回應與ESG報告等各項資訊,讓IR部門能夠以一站式方式提供服務;投資者則可隨時登入平台,掌握企業最新動態,並針對ESG議題展開具體對話,有效降低溝通成本。

更值得關注的是,平台結合了「台灣永續評鑑」系統,揭露上市櫃企業在永續經營上的表現。當企業在風險與危機控管等關鍵項目的評分偏低時,機構投資人便可藉由平台發起議合,協助企業改進,從而實現雙贏,進一步強化投後管理。
「投資者可透過這個平台能夠取得各家企業的ESG風險與機遇揭露,同時也能在投資決策前後進行有效的議合溝通。」陳文練強調,過去投資人經常透過財報數字判斷企業潛力,對於永續經營重要面向較少關注,目前在平台呈現個別企業永續評鑑報告,可協助機構投資人提供更清晰的風險控管,以及更準確的投資策略依據。
截至2025年2月8日,已有548家上市公司、134家上櫃公司以及51家機構投資人註冊此平台。
台灣永續評鑑 vs. 公司治理評鑑,有何差異?
「一者著重投資前瞻,另一者強調法規合規,兩者互補,共促上市櫃企業永續發展。」陳文練表示,臺灣指數公司的評鑑模式與金管會推動的公司治理評鑑相輔相成。
公司治理評鑑主要聚焦企業是否符合法令規範,如資訊揭露與英文網站設置;而台灣永續評鑑則從投資人角度出發,關注內控、危機處理以及氣候變遷、水資源、人權等重大議題,探究企業策略與管理手段,揭露企業可能面臨ESG風險與機遇,符合投資端長期布局的需求。
在市場與政策雙向需求驅動下,IR議合服務平台與台灣永續評鑑應運而生,建構「好表現、好溝通、好投資」良性循環。上市櫃公司透過更細緻的ESG評分與議合工具,能迅速掌握自身不足並加以改善;機構投資人則可運用這些評估結果進行更嚴謹的投資分析,甚至直接透過平台提出建議,共同塑造兼顧長期回報與永續責任的市場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