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4月罕見零颱風生成,鋒面卻接力襲台!專家:全台濕涼至月底

近期將迎來好幾波鋒面雨勢。圖為23日雷達合成回波圖。取自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臉書

|

今年4月與往年不同,至今尚無颱風生成。不過,氣象專家林德恩指出,台灣近期受多波鋒面影響,天氣轉趨不穩,鋒面接力登場形成濕涼型態,民眾切勿掉以輕心。

每年進入4月,雖說尚未正式踏入颱風旺季,但過去的氣候統計顯示,這個時間點西北太平洋與南海地區已逐漸進入熱帶氣旋的活躍期。根據氣象專家林德恩引用的過去 67 年氣候資料,4月共生成 47 個颱風,雖僅占全年颱風總數的 2.69%,但與3月相比,數量卻成長將近一倍,顯示颱風季已有醞釀之勢。

然而,今年至今,西北太平洋與南海地區卻異常「安靜」,連一個颱風都未現蹤影。這種現象不僅引起氣象界的關注,也讓人不禁聯想到近年來全球氣候系統的變化趨勢。根據《Nature》期刊所發表的研究指出,過去100年來,隨著全球暖化的持續進行,全球颱風、颶風與熱帶氣旋的整體生成頻率已有明顯下降,平均每年減少約 13%。

圖/過去67年,4月份共有47個颱風生成。取自林老師氣象站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林德恩也指出,這個趨勢與海洋溫度、氣壓場配置與環境駛流場變化密切相關,反映出氣候變遷正在重新塑造我們對颱風季的想像。

無颱風,不代表天氣平靜

雖然沒有颱風生成,但近期台灣的天氣卻並不「平靜」。鋒面系統一波波接近並通過,反而帶來劇烈的天氣變化,甚至在某些時段,其影響程度不亞於輕度颱風。

從 4 月 23 日起,台灣將陸續受到數波鋒面的影響。林德恩指出,首先影響的是北部與東北部地區,氣溫將出現明顯下滑,最高降幅可達攝氏 6 至 10 度。隨著鋒面接近,水氣明顯增加,導致環境轉為不穩定,局部地區出現短暫陣雨或雷雨的機率大幅上升,午後山區也可能出現雷陣雨,需多加留意。

圖/4月23日24小時累積降雨量預測圖。取自林老師氣象站

鋒面接力登場,全台濕涼迎月底

此次鋒面活動並非一波即止,而是形成「接力賽」般的連續來襲。預計從 4 月 25 日至 27 日,鋒面與東北季風共同影響台灣北部與東半部,持續帶來濕涼的氣候與降雨機率。屆時不僅北部氣溫明顯偏低,中部與東部甚至恆春半島也將出現局部降雨。

接下來從 4 月 28 日起,又有另一波鋒面靠近,將再度導致全台天氣轉為不穩定。各地將籠罩在高水氣環境中,尤其迎風面的北部與東半部地區將持續有局部降雨,其餘地區則有零星短暫陣雨的可能。這段時間,降雨形態以間歇性為主,天氣時晴時雨,民眾外出應隨身攜帶雨具,並注意瞬間強降雨或雷擊帶來的風險。

雷雨、強陣風來襲,北部地區首當其衝

根據林德恩說法,此波鋒面結構中包含多個中小尺度對流系統,容易伴隨閃電、雷擊、強降雨與強陣風等劇烈天氣現象。尤其北部地區首當其衝,降雨強度比中南部明顯,而沿海地區又比內陸、平地比山區更易受影響。4 月 22 日至 23 日期間的降雨高峰,便集中在北部與東北部地區,且雨勢在中午至晚間間歇性發展,提醒民眾提高警覺。

此外,南部與東南部地區則以雲量增多為主,天氣仍相對穩定。不過午後山區也不排除局部陣雨,仍須注意午後對流發展。

儘管今年4月毫無颱風生成,但鋒面頻繁來襲、環境水氣充沛,仍帶來不可忽視的災害風險。民眾不應掉以輕心,尤其是戶外工作者、登山民眾與農業相關從業人員,更需隨時關注天氣變化與預警訊息。

這一連串的鋒面活動,不僅是天氣的劇烈轉折,也是氣候變遷在春夏交界期的一種呈現。颱風生成變少,並不代表風險減低,反而提醒我們,極端氣候的表現形式正日益多樣化,必須以更全面與細緻的方式,面對未來的天氣挑戰。

延伸閱讀: 今年冬天真的冷爆!專家揭露「三大破紀錄」現象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