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我的動物同學》揭露城市保育新希望:聯合國討論的事,台灣校園已做到!

白心儀為了校園生態紀錄片,做足事前功課走遍各大校園。白心儀提供

|

當全球城市面積快速擴張、野生動物棲地逐漸消失,台灣校園卻悄悄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避風港。生態紀錄片《我的動物同學》以獨到視角,記錄穿山甲、白鼻心等野生動物在校園中生活與繁衍的奇蹟。

當你想到「生物多樣性」時,腦海中浮現的是山林間的蟲鳴鳥叫,還是波光粼粼的大海?事實上,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城市面積恐擴張七成。因此,城市綠帶將成為未來生態保育的新戰場。而校園,將成為城市中少數存在的綠洲。換言之,守住校園生態,就是守住野生動物的未來。

用鏡頭捕捉這場在台灣校園發生,且全球罕見生態奇蹟的關鍵推手,正是今年5月在電視播出的生態紀錄片《我的動物同學》製作人暨主持人白心儀。

從政治、國際新聞起家,一隻小犀牛開啟她十年生態紀錄片之路

畢業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她,記者生涯從政治、國際新聞開始,曾經跟著《文茜世界週報》主持人陳文茜南征北討,訪問過韓國前總統金泳三等重量級人物。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2009年6月跳槽東森後,她製作膾炙人口且連續七年蟬聯台內年度收視冠軍的《台灣1001個故事》。「一個節目有了知名度和收益以後,就該做一些關懷、扶助弱勢的事情,」正當此念油然而生時,時任六福旅遊集團公關協理的好友王淺秋邀請她赴南非犀牛孤兒院採訪,打開她轉向生態議題契機。

走進犀牛孤兒院後,正當白心儀和院長聊天時,一隻四個月大的小犀牛突然從背後撞了她一下,雖然讓她嚇了一大跳,卻也讓她思考,這或許是犀牛想透過她傳達某種訊息。

她意識到,除了犀牛,世界上還有更多因人類活動導致母親被殺害而孤苦伶仃一生的動物。於是在2016年完成首集《地球的孤兒》紀錄片後,她開始在各地搜尋其他動物孤兒院,並發現大象、樹獺等動物都面臨相同困境。

發揮「女漢子」精神,《地球的孤兒》榮獲亞洲電視大獎肯定

不過,當時ESG概念尚未普及,對分秒收視率必爭的商業電視台而言,並不容易接受生態紀錄片,但白心儀積極說服主管,會繼續製作《台灣1001個故事》,也不會占用公司資源,就算有人告訴她,「你是頭殼壞掉喔,同時做兩個節目會把自己累死,」她還是一頭栽下去。

曾任多家新聞台高層,本名張宣宜的作家莎莉夫人觀察,「我認識的白心儀是個光明磊落又認真工作的女漢子。」

因此,白心儀絲毫沒任何埋怨,只是一心朝著理想與目標前進,透過製作、採訪《地球的孤兒》,在疫情前走訪南非、哥斯大黎加、俄羅斯、斯里蘭卡、紐西蘭、南極等地,深入探訪犀牛、樹懶、棕熊、亞洲象、企鵝、奇異鳥等動物孤兒院。

她回憶,在高溫達48℃的巴西草原,「頭就像是放進微波爐一樣,」而在動輒零下30℃的俄羅斯與南極,時常被凍到頭痛欲裂,甚至手腳失去知覺,但想起在南非犀牛孤兒院對四個月大小犀牛的承諾,還是堅持走下去。

這份信念與堅持,讓她在2021年以《地球的孤兒:台灣的精靈》榮獲亞洲電視大獎的「最佳自然節目獎」,是台灣首度在該類別獲獎。

拍攝生態紀錄片十週年,把「城市動物」設定為主題

2023年4月,白心儀轉換跑道至三立後,不少先前合作過的研究員向她分享,台大校園內出現白鼻心,而暨南大學的穿山甲也已繁衍兩代,是值得紀錄的生態故事另一章。

「今年是我拍動物的第十年,做為媒體人,不只是收視率,還有社會責任。」白心儀透露,過去製作《地球的孤兒》系列節目,不少老師做為教材,使小朋友的生態觀與行為都受影響。

正好近幾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不斷討論「動物進入城市」的議題,希望在全球大規模都市化,許多動物棲息地遭開發的現在,找到城市動物和人類共榮的可能,讓白心儀心底篤定,不只要製作城市動物的節目,更要深入校園,讓孩子們認識每天出現在身旁的動物,把牠們當成「野生同學」,這就是《我的動物同學》起源。

一開始,她想找找看其他國家是否有類似的校園野生動物案例,但通常多半是來來去去、偶爾出現,並不像台灣校園內的野生動物真正住下來,並繁衍好幾代、築巢。

全球唯一校園生態紀錄片,做足事前功課走遍各大校園

「這是全球第一部以校園內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紀錄片,台灣的校園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生態場域!」白心儀舉例,像是穿山甲這樣全球極度瀕危物種,卻能在台灣校園內穩定繁衍,連國外學者都特地前來考察。

除了穿山甲,白心儀和《我的動物同學》還前進台大、暨南大學、達觀國中小、銘傳國小、西松高中等校,捕捉白鼻心、食蟹獴、石虎等動物身影。但要清楚拍到牠們的一顰一笑,仰賴無窮的耐心。

圖/白心儀表示,這是全球第一部以校園內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紀錄片,台灣的校園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生態場域!。關立衡攝

「拍動物就是比誰的耐心好。」身高183公分、體型壯碩的攝影卓經國,為了拍到食蟹獴,得躲在狹小的偽裝帳篷裡,一天只能外出上三次廁所,以免驚擾動物,最後攝影師就這樣窩了七天,終於拍到三秒畫面。

此外,前期的功課與研究非常重要。白心儀與團隊會先了解動物的出沒高峰期、習性、動線,並到處架設自動相機,而她更要觀看成千上萬的監控影片,研究出動物行為模式,才不會淪為沒目的瞎等。

企業與學校可攜手合作,打造全台1萬多個生態方舟

《我的動物同學》5月起在電視播出,收視同樣不俗,而全台各級學校校園播映會的邀約也如雪片般飛來,本片贊助企業之一饗賓集團,便提供銘傳國小學生餐盒,並請來鯊魚造型的集團吉祥物波仔在現場與學童同樂,既推廣海洋保育觀念,也同步進行友善食材教育。

透過《我的動物同學》,白心儀希望能啟發孩子們「保育不遠」。她強調,即便年齡再小,個人影響力也不容小覷,特別是在野外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仍保留大量樹木、人為干擾也較小的校園,能夠成為都市中的「生態方舟」,「全台灣1萬多個校園,就有1萬多個能拯救生態的方舟了。

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雷曼(Tim Laman)就表示,觀賞《我的動物同學》是認識身邊野生動物、校園中珍貴自然生命的絕佳機會,這對年輕世代而言意義非凡,可從中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對自己國家的自然歷史引以為傲。

圖/白心儀認為,年齡再小,個人影響力仍不容小覷。關立衡攝

「《我的動物同學》雖然已經在電視上播映完畢,但保育行動和影響力才正要開始!」白心儀透露,農業部林保署8月將有一系列研討會討論這些「動物同學」,而她也發現國際間興起「校園棲地認證」風潮,希望此片能喚起企業、學校一起合作,打造更多校園方舟。

特別是在本世紀結束以前,亞洲地區的城市面積可能會超過4倍,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也把城市生態保育列為重要行動目標,為「校園同學」打造生態方舟。在守護野生動物未來的同時,台灣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中,向世界發出溫柔卻堅定的聲音。

白心儀小檔案

◆學歷: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電影傳播學系
◆現職:三立新聞節目中心資深製作人、《台灣亮起來》主持人
◆經歷:《台灣1001個故事》主持人兼製作人、《地球的孤兒》主持人兼製作人、TVBS新聞台政治中心資深記者、中天新聞台國際中心資深記者
◆曾獲獎項:亞洲電視大獎「最佳自然節目獎」、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等

延伸閱讀:專訪/《沈睡的水下巨人》導演李景白:別再隨意對待我們的海洋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