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三廠發生火災後,便引起民眾對核安的憂慮。示意圖。遠見資料庫。張智傑攝
屏東核三廠突發火警,儘管台電啟動應急措施,但因通報延遲,居民對安全管理仍感疑慮。未來若核電廠再次發生突發災害,政府又該如何妥善應對?
核三廠於3月6日突發火警,廠區內濃煙迅速蔓延,引發民眾恐慌。台電表示,當日上午11時23分接獲通報,發現廢棄空壓機廠房南側的冷卻水塔起火,初步判定火源是管路切割施工時產生的火花。所幸火勢在12分鐘內迅速撲滅,現場無人受傷,且運轉中的2號機組未受影響。
雖然事故未導致放射性物質外洩,但因應對速度稍顯遲緩,民眾對核能安全產生了疑慮。
火警通報延誤惹爭議,核三安全遭質疑
根據台電指出,火警起因是廠區內廢棄冷卻水塔周邊施工作業不慎引燃可燃物。由於當日風勢強勁,火星飄至冷卻水塔的塑膠材質,導致大量黑煙產生。台電立即啟動廠內消防隊,於11時35分撲滅火勢,並隨後依在2小時規定內完成必要通報工作。台電強調,此次火災並未影響核電廠的正常發電與核安安全,輻射狀況也維持正常。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儘管台電依規定,火警發生後分階段通報:11時35分先通知核安監管中心,11時50分通報屏東縣消防局,12時30分再以傳真通知其他相關單位,但當地居民仍對未能第一時間接獲警示、迅速撤離表示不滿。
恆春鎮民代表會主席趙記明更因憤怒衝撞核三廠大門,現場局勢一度緊張。雖然警方隨後介入制止,趙記明在屏東縣政府警局做筆錄並道歉,但他直言核三廠「不重視工安」,並要求台電必須檢討其對外通報與疏散措施,以確保居民安全。
核電發生事故,核安會提供應變措施
火警發生後,核安會駐廠人員立即趕赴現場,並確認事故未影響到機組運作及輻射安全。核安會隨即要求台電全面查明事故原因,並採取防範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然而,核電廠發生事故,核安會在官網也說明應變方式,包括燃料池滿載問題,核安會核能管制處以核一廠為例表示,台電自建廠以來便採取多重冷卻補水與監測措施,並在福島事故後進一步加強相關設備,確保即使在最嚴峻的假想事故情境下,燃料池亦能保持安全運作。

若燃料池受損導致冷卻不足,進而引發高溫熔毀或鋯火。核安會表示,核一廠原有多重冷卻、補水及噴灑系統,福島事故後更增設移動設備、水位與溫度監測儀器,並搭配穩定電力與多元水源策略,確保燃料池安全運作。
此外,為防止除役期間發生地震、海嘯、火山、颱風、暴雨等天然災害而產生意外,核安會指出,因應極端氣候變遷,電廠在核安總體檢期間已完成設備強化、建立應變及維護程序,並定期確認設備可用性與辦理人員訓練與演練,全面提升應變效能。
同時,核安會要求台電在除役期間持續加強場址監測調查,進一步強化天然災害應變能力,落實防範措施,降低事故風險,確保公共安全。
面對核電轉型,童子賢:勿削減核安預算以免安全隱患
在核三火災事件不久前,和碩董事長、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曾對台電裁撤核能發電處回應指出,面臨核三除役與可能延役的轉折期,台電必須謹慎評估核電設備的保養及人才留任問題。
童子賢強調,台電核能單位40年來累積的經驗與技術資產,不該輕易「遣散」。若核二、核三設備與人力管理不善,未來延役將面臨重大安全隱患。他呼籲,應確保核電廠關鍵維護與安全預算不被削減,並透過後端基金支援爐心與發電設備的全面檢修,以保障核安無虞。

核三除役,安全疑慮與既有利益矛盾並存
儘管台電與核安會都強調,從技術層面來看,此次事故僅屬偶發事件,且並未對核能運作造成實質影響,但當地居民的不滿聲浪卻反映出民眾對核安應急機制與通報透明度的高度關切。
先前,恆春鎮長及部分居民因核三廠長期提供穩定電力與就業,而傾向支持延役。但在安全管理上,他們對台電預防措施不足、溝通不及時表示疑慮。這種矛盾心理正是當前核能政策在除役與延役之間,需要謹慎平衡的重要課題。
核三廠將於今年5月正式除役。根據台電規劃,除役後該廠將利用55公頃土地打造大型太陽光電場,設置11萬片地面型光電模組和369台變流器,預估年發電量達58億度,足以供應1.5萬戶家庭用電,同時可減少約2.9萬公噸碳排。